演藝經曆
淩峰於1945年生於山東青島市,長於台灣,1985年獲得台灣第二十屆金鍾獎最佳男歌手獎,然而,他在走紅之際,卻出人意料地轉行,醞釀拍攝電視係列片《八千裏路雲和月》。他之所以出此舉措,原因在於,1979年元旦,全國人大常委會《告台灣同胞書》呼籲兩岸進行經濟、科學、文化、教育等方麵的交流。1981年9月,葉劍英委員長發表“九點講話”,強調台灣同胞到祖國大陸探親、旅遊和交流保證“來去自由”,建議兩岸為開展學術、文化、體育交流提供方便,達成有關協議。1987年,兩岸文化交流終於呈現單向交流狀態:台灣民眾可以來大陸,大陸民眾卻因台灣當局阻撓而不能去台灣。
當時,台灣民眾主要通過國民黨的喉舌了解大陸,“不言而喻,台灣民眾不可能了解真實的大陸,我希望給台灣民眾新的大陸觀”,淩峰直言不諱。他決意發揮電視傳播的優勢,連結海峽兩岸民眾的骨肉之情。之所以取名為《八千裏路雲和月》,“就是受中國文化影響,八千裏路雲和月是抽象的意念,是山河、故土、傳統、曆史,體現了悲壯之美,我所處的環境何嚐不是如此?”他一語道破。
1987年,海峽兩岸尚未開放,隻有通過第三國的渠道,於是,淩峰悄悄趕到日本,與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接洽到大陸拍攝《八千裏路雲和月》事宜,孰料,這一消息被新加坡的報紙走漏,他從日本一回到台灣就被軟禁,台灣的報紙封殺他的消息,他被勒令不準上電視、不準表演,“過了一段苦日子”,他回憶道。
海外的報紙爭相報道此事,數月後,台灣當局在強大的壓力下不得已允許他出島。
1987年11月11日,淩峰以探親名義終於踏上北京首都國際機場,開拍《八千裏路雲和月》電視係列片,親自擔任主持,成為第一位到大陸拍片的台灣藝人,撞開了兩岸近40年的封凍。然而,他拍攝完畢一返回台灣,錄像帶即被沒收。“被沒收的錄像帶是空殼,我已預見到錄像帶會被台灣當局沒收,返回前就把帶子從軸心取下,通過各種渠道帶回台灣,據此製作了片長20分鍾的《八千裏路雲和月》。”他粲然一笑。
台灣當局百般阻撓《八千裏路雲和月》在台灣播出,淩峰奮力反擊,采取了三個階段抗爭:第一階段抗爭,舉辦《八千裏路雲和月》全島說明會,從北到南召開群眾說明會;第二階段抗爭,訴諸於街頭;第三階段抗爭,在台灣的立法院召開不要讓曆史嘲笑我們的聽證會。“兩岸同樣是炎黃子孫,隻有一個中國,為什麽日本人可以到大陸拍攝絲綢之路,唯獨台灣的中國人不能呢?為什麽全世界的記者可以到大陸采訪,唯獨台灣的中國人不能呢?”他提出一係列質問,直指台灣當局,外電炒得沸沸揚揚。他一麵頑強抗爭,一麵依舊往返於海峽兩岸不懈地拍攝《八千裏路雲和月》。
淩峰抗爭2年之久,衝垮台灣當局的一道道防線,片長1小時的《八千裏路雲和月》於1989年6月2日終於在台灣播出,在全島引起轟動。“台灣當局的壓製越大,《八千裏路雲和月》在台灣播出產生的轟動效應越大”,他欣慰地笑了。1994年,《八千裏路雲和月》又被台灣當局無理停播,淩峰憤然絕食抗議,直至重新播放。
影片內容
《八千裏路雲和月》不僅將鏡頭對準大陸的山川雄姿、風土人情,更關注人的命運,以人為載體,記錄曆史。淩峰每年花一半時間在大陸奔波拍攝,北至黑龍江,西至新疆伊犁,南至雲南邊境,無論是北京、廣州、南京、蘇州、桂林、成都、哈爾濱等城市還是內蒙古大草原,乃至福建的“寡婦村”等偏遠的小鄉村,都留下了他跋涉的腳步。淩峰跟蹤拍攝西部歌王王洛賓,陪伴他去台灣,記錄下他的生活點滴,直至過世。“過去,在台灣沒人知道《在那遙遠的地方》是誰寫的,是《八千裏路雲和月》讓台灣民眾了解了王洛賓的風采、坎坷”,他深情地說。
“《八千裏路雲和月》是個記錄者,我更有興趣的是記錄變遷,真實地反映中國的變遷、社會的變革”,淩峰堅定地表示。“1987年起,《八千裏路雲和月》就跟蹤拍攝時年9歲的蘇州女孩王佩瑜,她從學唱評彈到在戲劇學校學藝,直至成為京劇老生,從她的身上投影出整個蘇州的變遷,因為通過人來反映社會的變遷更感性、更貼切。蘇州從過去的14平方公裏不斷擴展,昔日的u2018姑蘇城外寒山寺u2019已變成u2018姑蘇城內寒山寺u2019,透過地理的變遷可以看到個人的變遷。”1987年的蘇州在他眼裏陳舊、無力,就連行走在河道裏的船也是慢悠悠的,“而今天的蘇州麵貌煥然一新,包括我們現在所在的高爾夫球場都與國際接軌,在這裏可以看到來自世界各地各種膚色的人,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,像這種變遷我都非常有興趣。”他手指窗外綠草如茵的高爾夫球場感慨不已。
淩峰又萌生了將中華文化傳播到全球的強烈願望,由上海東方電視台、九洲文化傳播中心、中華八千網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拍攝的《新八千裏路雲和月》,於2000年12月30日在東方電視台首播。這部10集電視文藝專題片耗費了淩峰5年心血,在祖國大陸實地拍攝,蘇州、長白山、阿裏山、九寨溝等地的自然、人文、風光不一而足,以細膩的手法講述了西部歌王王洛賓、雲南著名舞蹈家楊麗萍、南京籍已故舞蹈家陶金、蘇州女子王佩瑜的生動故事,其中,王佩瑜是唯一貫穿《八千裏路雲和月》、《新八千裏路雲和月》的人物。該片通過人物命運的跌宕,生動地展現了中華大地日新月異的變化,表達了海峽兩岸民眾血濃於水的情誼。
個人生活
淩峰娶青島舞蹈演員賀順順為妻,為海峽兩岸津津樂道。淩峰的女兒柔柔自稱“我是海峽牌”,提起女兒,他柔情有加,“我的女兒是兩岸的產品,是兩岸的稀有品種。”
他談起俊美的妻子笑意盈盈,“我的妻子出身於標準的革命家庭,嶽父母都是軍人,她的家人20:00點就全都上床睡覺了,而像我這樣的夜貓子即使被趕上床,半夜也會偷偷跑出去,完全是桀驁不馴的性格。我以前一心想u2018解救u2019老婆,結果反被老婆u2018解救u2019”,他忍俊不禁,“她總是認為我的很多作法、生活方式是不對的,告誡我20:00點要睡覺,結交朋友要注意。兩岸通婚所有衝突都是正常的,因為雙方的價值觀念不同、生活環境迥異,勢必引發價值衝突、審美衝突,雙方不斷磨合,舊的衝突磨平了,新的問題又出來了,就像剝洋蔥一樣,一層又一層,越往裏越深刻。像我這樣年紀越大,烙印越深,改變越痛苦,而美女更固執,因為美女被社會寵壞了。”
身為兩岸通婚的親曆者,淩峰得出結論,“兩岸通婚是高風險,雙方差異太大,失敗率特別高,因為通婚的雙方目的不同,帶著現實利益相結合。”他話語一轉,“時間是種力量,在改革開放的時代中成長起的海峽兩岸民眾,差異越來越小,兩岸的文化有很多共同點,譬如,兩岸現在都刮u2018韓流u2019,兩岸民眾都喜愛歌手張惠妹、傑克遜。”
社會活動
正是因為在大陸拍攝《八千裏路雲和月》,淩峰接觸了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實施的希望工程,出身於貧寒家庭的他被一雙雙渴盼讀書的眼睛震撼了,成了希望工程的積極參與者。1991年,他發起創立了希望工程海外愛心基金,這是海外華人支持希望工程的第一個組織。同年,他倡議並主持了希望工程百場巡回義演,奔走於各大城市,曆時7年,募捐的資金全部用於修建希望小學。1992年,他和好友葉明壽共同捐助的國內第一所希望小學在安徽金寨縣落成。時至今日,他發動海外人士捐資在大陸修建了24所希望小學,其中2所為淩峰解囊自建。大陸現已建起萬餘所希望小學,重新圓了貧困學子的讀書夢。
一次,淩峰應邀到廣西南寧為希望小學教師講課,一下飛機就因胃出血暈倒,病情稍有好轉,仍咬牙帶病講課。“教育不僅關乎一個孩子、一個家庭的命運,更關乎中華民族的命運。中國人幫中國人,救孩子就是救中國。我走了八千裏路雲和月,救助了8000多名失學兒童。”他欣慰地笑了。
人物事件
天津衛視清明節紀念鄧麗君 淩峰“怒斥”成龍
2013年4月5日和6日天津衛視《王者歸來》推出特別節目,楊鈺瑩與費玉清用自己的方式致敬偶像鄧麗君,鄧麗君生前故友淩峰更是怒罵成龍。
聊到鄧麗君的感情世界時,淩峰說成龍是一個極不負責任的男人:當時麗君已經不在了,他與麗君的愛情可以以一種沉澱在心裏的方式緬懷,不用特意的講出來了,但他到處去和別人說,這樣對逝者和現在的老婆來說都是一種傷害。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